翡翠的棉是怎么来的?
翡翠的棉
火山熔岩喷发出来后,在特定的环境下冷却形成翡翠岩,在逐步冷却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个方向外力的影响,使得翡翠岩内部的晶片发生扭曲或错位,导致内部晶格排列不整齐,晶片间的距离变大或是晶片相互叠加,形成局部不透明或是半透明,透明度变差,这些叠加部分就形成了棉,而絮则是晶片将较大的缝隙,人们也称之为“绺”。
棉以无色居多,又称白棉。棉即常看到的一些水头比较好的翡翠里呈团状、纤维状或者片状的,如云似雾的内含物。在透明或半透明的翡翠内部出现一些棉絮状物质,我们把这些称之为翡翠的“棉”。其实,翡翠内部含有白棉体,并非是不好的翡翠,要看内部所含有白棉的大小,以及颗粒的粗细。
棉并不是什么特殊之物,而是翡翠中硬玉结构相对疏松的一种表象特征。这是由于这些硬玉矿物的晶隙比较大,当光线射入时会发生反射而被吸收,光线就难以穿过,于是这些部位的通透性就差了。翡翠是一种以硬玉为主的无数细小纤维状矿物微晶纵横交织而形成的致密块状集合体,棉是翡翠中夹杂的不纯成分,属于杂质。所以,无论数量或多或少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翡翠的观感。
杂质造成的棉,翡翠中常会含有外来的杂质,有的杂质结构比较大,有的比较细小。有时候是聚在一起,有时候是分散开来。聚在一起的时候会形成块状的棉,如木那特征的点状棉。分散开来的时候,会散布在结构的缝隙里,数量较多时会让翡翠看起来混沌污浊,很多灰水底的翡翠就是这种情况。只不过那些杂质棉也属于脏而已。
要判断翡翠的“棉”到底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翡翠的底。底子是影响翡翠的“棉”好不好的因素。翡翠内部含有白棉也并非是不好的翡翠,也要看内部所含白棉体的大小和颗粒的粗细来区分,通常在糯种翡翠中出现的白棉体质地颗粒要略粗些,肉眼看就如一颗颗白色的小颗粒包裹体,白棉的密度大,从而就影响了翡翠本身质地好坏。
相反在接近冰种质地的冰糯种翡翠中,所含有的白棉体主要为如丝状白棉,且质地细腻,行话说白棉被糯化成丝线状分布,不会对翡翠有太大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木那雪花棉。而且因为白色丝绵的存在使整块翡翠都如一层白雾笼罩,近似如冰的感觉,反而翡翠因棉絮而更添姿色。